酸碱指示剂一般是有机弱酸或弱碱,它们的共轭酸碱对具有不同结构而呈现不同颜色。当溶液的pH改变时,指示剂得到质子,由碱式转变为共轭酸式,或失去质子,由酸式转变为共轭碱式,由于其结构的转变而发生颜色的变化。
进入核酸分子,形成异常RNA或DNA,影响核酸的功能并导致突变。5-氟尿嘧啶类似尿嘧啶,可进入RNA,与腺嘌呤配对或异构成烯醇式与鸟嘌呤配对,使A-T对转变为G-C对。因为正常细胞可将其分解,而癌细胞不能,所以可选择性抑制癌细胞生长。
提质粒是分子生物学中基本,easy的实验。完全不需要借助大脑,直接照着提取试剂盒中的操作说明傻瓜操作即可(其实应该由机器人在实验室中操作这些简单却耗时的实验)。尽管操作简单,提质粒却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步骤,提出质粒的质量和数量将直接决定着后续实验室的成败。当我们按照试剂盒中操作说明进行操作时,我们会看到P1,P2,N3, PE,EB等不同的溶液(不同试剂盒可能标识不同)。那么大家是否知道每瓶溶液中装的什么?它们在质粒提取过程中的作用又是怎样的?
pH值,亦称氢离子浓度指数、酸碱值,是溶液中氢离子活度的一种标度,也就是通常意义上溶液酸碱程度的衡量标准。这个概念是1909年由丹麦生物化学家Søren Peter Lauritz Sørensen提出。p代表德语Potenz,意思是力量或浓度,H代表氢离子(H)。有时候pH也被写为拉丁文形式的pondus hydrogenii。
培养基与菌种分离是从含有多种微生物的样品中获得纯种微生物的操作技术。菌种分离主要在培养皿上进行,常用的方法是稀释法和划线法。使用这两种方法的目的是是微生物的一个个体通过繁殖,在固体培养基上长出肉眼能见的群体,根据培养特征,用接种针调取所需菌种并在显微镜下检查,证明为单一形状的菌体。常用的培养基是选择培养基。
抽提方法的优化。基于苯酚的方法的最大问题是分层不彻底和部分 RNA 的丢失(不能全部将上清取出)。分层不彻底是因为核酸和蛋白质含量高,可以用增加裂解液使用量或者降低样品量解决。脂肪组织要增加一步氯仿抽提。RNA 的丢失可以用反抽方法或者去除有机层后再离心的方法降低。基于柱离心式方法的最大问题是样品过量。